189 8069 5689

回顾微信的产品发展史微信背后的人性观

“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划人性,才具有长期的价值。”
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说,自己写小说,无非就是想写人性;时代会变,人性不会变。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可能更加感同身受,传统行业5~10年才会发生一次变化,互联网行业1~2年就可能发生一次变化,而移动互联网3~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变化。做移动互联网端的产品,如果不能快速把握变化中的不变部分——人性,可能很快就会落伍,很快被淘汰。
微信,是所有产品中,我见过的最能把握人性的产品。回顾微信的产品发展史,你会发现几次大的爆发式增长都是来自于对人性的紧密把握。
1、直指人心的力量,再加上一些情感与情怀
上个月,我参加了微信为盲胞读书活动。圆堡式的凤凰新媒体中心被装饰成一方星空背景,一众受邀嘉宾在星空下为来自盲人学校的30名儿童与他们的父母,朗诵了希克梅特、费尔南多、北岛的诗歌。你看到的是盲人儿童闪闪发光的眼睛却看不到这个世界,你听到的是诸如“多少人爱慕你那朝圣者的灵魂”这样的经典诗句,此地此景之下,你的内心很容易就被盲胞对光明的渴望与诗歌传递的艺术力量所占据,所影响,所深入,所震撼。
你看到的是盲胞,听到的是诗歌,感受到的是人性与关怀,看不到的是承载这一切的,微信语音通话功能。
前不久又在朋友圈看到了微信在父亲节制作的水墨画视频《上善若水,为父行墨》。水墨画用年轮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与父亲之间的对抗、叛逆、温情与关怀;父亲日渐衰落,但不变的永远是山一样的背影,是我们走南闯北的底气与依仗。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可能更亲密,无话不谈,和父亲之间却是若即若离的男子汉交情,表面严肃淡漠,实则内心关怀不愿表达。
你看到的是父爱如山,感受到的是岁月变迁与年轮增长,同样的,背后的承载是微信的语音通话功能。
微信1.0版本做免费短信,1.2版本做图片分享,直到2.0推出免费语音通话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爆发。对微信而言,腾讯内部有qtalk,外部有米聊,为何它能在内外交织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别人做的是语音通话,微信做的也是语音通话,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微信给语音通话加了那么一些情感与情怀。
产品本身并无灵性,情感、情怀,你所传递的世界观等,才是构建产品与人之间连接的桥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变迁中不变的人性,直指人心的力量。
2、千人具有千面,每个人都会产生底层需要
张小龙在2011年华中科大分享,“摇一摇”的设计初衷来源于性暗示和性驱动,那个咔嚓咔嚓的配音是来福枪的枪声,摇一摇的画面张开又缩回,也是一种很色情的暗示。佛洛伊德认为人类所有动机都来自于性冲动,这是人们喜欢摇一摇或者微信团队的设计初衷。自微信团队完成摇一摇设计后,其实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我的朋友晓波认为,摇一摇的使用场景并非性冲动而是沟通,比如认识陌生人,比如和朋友一起吃饭,这是古代原始人就有的行为。原始人之间希望与对方沟通,就摇一摇手中的棒子;原始人饿了喊家人吃饭,就摇一摇手中的食物。再回想我们使用摇一摇的场景,你希望与陌生人沟通,所以摇一摇;你和一堆初次见面的朋友吃饭,是拿出手机让对方扫一扫,或者面对面建群。
上周与同事在三里屯喝酒,大家听到了好听的英文歌,在都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惯性的拿出手机摇一摇,来识别歌曲名字。其实用手机浏览器输入歌词也可以查询到歌曲名称,为什么首先想到的会是摇一摇呢?操作更简单是一方面,还是归结到人类的本能方面,我们的老祖宗们,对一个陌生事物的了解,也是先拿起来摇一摇,看一看。
摇一摇并非来自微信团队的发明,而是源于人类起源的古老传承,微信只是发现并实现了它。在摇一摇推出之后,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特征、场合来确定它的使用方式,来契合自己的使用场景。只要人们频繁去使用摇一摇,至于设计初衷是什么,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做产品,也是发现人性中的惯性部分和已有部分,发现并挖掘它,使其成为产品功能的一部分。千人千面,个性化的用户自然会产生自己的底层需要。
3、用贪嗔痴来让人上瘾,然后再控制它
微信4.0版本推出朋友圈,奠定了自己的移动端王者地位,同时也达到了其对人性弱点把握的巅峰:最早发朋友圈的人,可能是女性;最早看朋友圈的人,可能是男性。
女性天然喜欢晒,晒自己照片,博取关注来满足虚荣心;男性天然喜欢美,看美女照片,来获得新鲜和刺激。再后来,发朋友圈和看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并且逐渐上瘾:发朋友圈的人,除了晒照片,还会晒自己去哪旅游,去哪吃饭,天气如何好,内心如何痛苦,围观者的一个个赞更加助长了晒的行为;看朋友圈的人变成了刷朋友圈,通过朋友圈来窥探他人的生活状况,感知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学习知识的一个途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不断的提醒你去了解未知的生活。
“赞”和“小红点”是万恶之源。
二者让发和看上瘾成为晒和刷,成为了人性中的贪嗔痴,从给生活造成一种负担。你会发现朋友圈占据了你太多的时间,并且把更多的完整时间割裂为碎片化时间,你越来越难以在一件事情上保持专注。微信团队后续推出的一系列功能,都是在贪嗔痴上瘾后,试图控制它,比如折叠微信公众号,比如可以设置朋友圈更新照片不提醒等等。
释放恶魔容易,再回过头来控制噩梦难。无数的产品死于信息膨胀后迅速水化、劣币驱逐良币,生态逐渐恶化。微信团队耗费在控制“恶魔”上的精力、人力和时间,应当数倍于自己释放恶魔的时候。
一个产品对“贪嗔痴”控制力度,也决定了其生态能否健康运转,以及这个产品的生命力有多久。
结语:
人性是最为诡异和难以理解的。当微信成功之后,倒推过去分析其如何把握人性的过程很容易;在微信成功之前,反复琢磨如何实现与人性的结合很难。忽然想起同事第一次见张小龙时的描述:
“他总是一个人在那,对着手机发呆。”
除了从音乐摇滚和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外,或许拷问内心、质询自己,是洞悉人性的最好方式了吧。

创新互联公司致力于互联网网站建设与网站营销,提供成都网站建设、网站建设、网站开发、seo优化、网站排名、互联网营销、成都微信小程序、公众号商城、等建站开发,创新互联公司网站建设策划专家,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良好的互联网应用定制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在新的全球化互联网环境中保持优势。


网页标题:回顾微信的产品发展史微信背后的人性观
链接URL:http://cdxtjz.cn/article/cjeigj.html

其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