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很多大数据业内人士称作“大数据元年”。
创新互联是一家专业提供融安企业网站建设,专注与成都做网站、成都网站建设、H5响应式网站、小程序制作等业务。10年已为融安众多企业、政府机构等服务。创新互联专业的建站公司优惠进行中。这一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顶层设计出炉,数据强国目标被首次提出,建设大数据十大工程为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这一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各地纷纷跟进,数据交易与数据流通成为全行业最热话题,大数据价值开发成为政府、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首批十项大数据行业标准草案完成,后续的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也已在征求意见稿阶段,“野蛮生长”的业态有望相对规范;
这一年,大数据从风口落地,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一批明星大数据企业开始涌现,“弯道超车BAT”成为他们的口号。
城市一卡通、芝麻信用分、Uber和滴滴快的,2015年,当大多数普通人也终于开始与大数据产物接触,DT时代,似乎真的来了。
大数据+行业,风口下的第一步
2015年12月的一个周末早晨,中关村大数据日的大数据金融论坛,上午九点开始的会议,由于不断有与会者临时申请加入发言,会议再三推迟结束时间。最后结束时,已经将近中午一点。
一个正在风口之上,一个向来备受社会关注,大数据与金融,两者的结合自然受到从政府到行业最热切的关注。在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在关于大数据的新兴产业里,互联网金融产业被放到了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现阶段,大数据+金融,是大数据在各垂直分支行业中应用最广泛,商业模式最成熟、发展思路最清晰的示范。
以年初央行宣布的入围“个人征信牌照发放”的八家机构为例,这些机构在背靠拥有大量用户数据资源的行业大佬,例如阿里、腾讯、中国平安和拉卡拉等的同时,也常对外强调自身的大数据属性。
不过,一位大数据商人告诉记者,类似芝麻征信这样的大数据应用企业,只是大数据产业链的最终端,在其下还有着包括数据源企业、数据基础平台企业,数据挖掘企业,数据分析企业和存储企业在内的一整个生态链条在为其提供技术支撑。
然而,虽然在金融领域广受看好,但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发展失衡的问题。类似芝麻信用的大数据应用企业,还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交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政府公共服务、农业类应用、健康等领域的发展还在原始阶段。
实际上,这样将大数据产业与各垂直行业结合的说法,已经受到了官方的认可。2015年7月31日,工信部召开第一次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首次将大数据产业化分为金融大数据、能源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等三十多个分支行业,并提出将针对不同行业分别进行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交易、大数据安全、大数据标准、大数据行业应用等方面的产业规划与课题研究。
不过,一位曾在微软工作,现回国创业的数据科学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下国内大多数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和解决方案,其基础架构在针对不同的行业需求时,基本都是可以通用的,只需更改相应的模块即可,“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行业划分。”
大数据交易获各路资本热捧:“大数据产业没有寒冬”
与从事数据分析、挖掘的大数据+各行业的刚刚开始探路不同,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数据交易或者说数据资源运营企业,则在这一年间呈现一片火热。
数据资源运营企业,指主要从事底层数据搜集和数据源方面工作,并针对数据本身进行所有权或使用权交易的相关企业,也被称作数据供应商。目前,国内在此领域的主要企业有九次方大数据、数据堂等。
关于大数据企业在国内出现的分化,国内大数据领域唯一在新三板上市的数据堂,其联合创始人肖永红曾在行业会议上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和数据经济时代,数据经济包括数据本身和数据之上的两种经济。一种是数据分析,由数据自身产生价值,基于海量数据,在各个行业,有各种垂直领域的BI分析和解决方案。另一种是本身围绕数据资源运营的数据经济,由于市场对数据的需求,需大于供。想办法让数据流通起来,这样数据经济才会繁荣。
实际上,在数据开放程度低,流通不畅,企业没有数据可用的当下,数据资源运营企业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
11月21日,九次方大数据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完成两轮融资总计7亿元人民币,估值30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此次融资,共有博信资本、建银财富等18家资本机构资参与,“大数据产业没有寒冬”的宣传令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与掌握大量用户线上数据的BAT等互联网巨头直接竞争,部分数据资源运营企业将目光投向线下数据领域,特别是政府数据,尤其受到大数据商人的追捧。
与数据资源运营企业同步火热的,还有各地数据交易平台。
今年4月,全球的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市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挂牌运营;7月,武汉集中揭牌了长江大数据交易所(筹)和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12月,江苏盐城上线运营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平台。
然而,由于大数据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缺失、数据的权属不明,尽管大多数相关企业都在强调只使用脱敏脱密后的标准化数据,但当下大量的数据交易还是有争议的,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甚至有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现在中国还没有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交易记录。
因此,另一个在当下大数据产业较为普遍的现象得以出现。在如火如荼的国内大数据企业融资过程中,鲜少有企业接受或准备接受外资的投资,国有资本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这与大数据本身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敏感性和相关权属问题不清晰,显然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此外,还有大数据商人向记者透露,大数据企业们还是希望通过与国有资本的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到政府数据的开放中去。
2016趋势预测:全行业深挖政务数据开放
2016年,政府数据开放无疑将会是大数据行业最令人关注的焦点。
作为建立数据强国的题中之义,政府数据开放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一些大数据商人甚至认为,数据是政府掌握的继土地之后的第二大资源。
然而,目前中国政府数据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仅数据孤岛是老大难,地方政府的开放意识、相应的立法建设和数据的条块分割也是阻碍开放的几大原因。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在其2015年公布的《中国开放政府数据平台研究框架、现状与建议》中称,中国开放政府数据实践存在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数据量少、价值低、可机读比例低,开放的多为静态数据,数据授权协议条款含糊,缺乏便捷的数据获取渠道,缺乏高质量的数据应用,缺乏便捷、及时、有效、公开的互动交流。
报告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指出,部分城市,所谓的数据开放相当于是零,他们的数据开放形式和过去政府门户网站做信息公开检索无异,只是换了数据开放新平台的说法。
而一位参与《促进大数据发展规划纲要》的部委专家,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我国的政府数据开放,还停留在文件阶段。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针对政府和公共部门“不愿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数据的问题,做了部署,一是加强数据资源的国家统筹管理,优先开放相关领域数据,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实现大程度开放,三是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标准体系,实现统一开放。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在解读《纲要》时提到,“解决政府对大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是中国真正释放政府掌握的80%的数据资源的重要切入点,《纲要》的意志是很坚定的”。
在企业方面,数据企业开始密集在全国跑马圈地,大量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企业与政府将按照一定股份比例,合资成立大数据公司,参与政府数据开放业务。
据了解,这些合资公司主要在政府大数据公开与应用方面,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建设省市级别的大数据中心,为一定范围内的政府、市民、行业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统一的云计算服务交付。
多方合力下,2016年,很有可能将会是政府数据开放从“文件阶段”,到“落地阶段”的关键一年。